返回 P39 分享

聚力稳定就业 筑牢民生之本


——关于我县“稳就业”工作的调研报告

□  王 超 杨静波

就业关乎社会大局,既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又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2021年以来,我县坚持把“稳就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积极推动政策落地生效,持续拓宽企业招聘渠道,扎实开展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千方百计稳住就业“基本盘”,帮助群众端稳民生“铁饭碗”。

一、主要做法

1、以惠民政策为依托,发挥就业“稳压器”效能。一是完善配套政策。在落实去年《县政府关于落实就业优先政策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县落实社会保险政策的通知》《关于开发(征集)公益性岗位的通知》等政策,在支持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就业岗位兜底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二是落实稳岗政策。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稳定就业政策,完成稳岗补贴审核公示179家163.86万元,发放41家企业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61.5万元;开展失业保险专项资金支持职工提升技能工作,发放职业技能提升补贴588人84.65万元、就业技能培训补贴1181人119.05万元、创业能力培训补贴366人36.6万元;加大就业困难失业人员帮扶力度,延长失业补助金受理期限至3月底,发放补贴11000人近4000万元。三是宣传扶持政策。印制《新春就业信息》4万份,深入镇村企业开展政策宣讲,并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宽政策宣传渠道,扩大就业政策知晓面;对接市场监管、行政审批部门,通过“大数据”对接共享,开库调取创业人员名单,主动电话或入户随访700余次,全面宣传我县创业政策,帮助创业者享受创业扶持政策。

2、以服务发展为导向,发挥就业“加速器”效能。一是抓专项招聘保障企业用工。积极拓展线上招聘,发布网络招聘37期,逐步恢复现场招聘20场,举办“庆三八 送岗位”女性专场、“职在民企 就有未来”民营企业招聘月等系列活动,累计提供就业岗位近1.2万个,进场企业1078家,达成意向性成交协议258人次。二是抓劳务协作破解缺工难题。围绕县内重点企业用工需求,实施人力资源“3·15”招引培育工程,组织宝胜集团、森萨塔、康尔富等12家企业赴连云港市灌云、灌南以及河南卢氏等地,与当地人社部门洽谈,签订劳务合作协议,开拓人力资源合作基地,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共赢关系,实现劳务引进精准对接。近年来,利用劳务协作平台为30强重点企业骏升科技年引进外来劳务在3000人以上。三是抓载体建设推动资源集聚。探索“政府+园区+市场运营”管理模式,全面推进县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着力打造产业园平台吸引知名人力资源机构落户,以科技创新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优质一线产业工人等资源的快速集聚,有效推进地方产业转型发展,招引国内优秀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产业园,为我县及周边地区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3、以帮扶重点为支撑,发挥就业“助推器”效能。一是依托基层平台促就业。在县人力资源市场岗位信息库中,优先筛选适合低收入劳动力特点的岗位,通过基层人社平台送岗入户、送人入企;积极打造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圈”,向社会公开承诺,对有就业能力、就业愿望的求职者,不挑不择,保证48小时内就业,使城区“零就业”家庭、农村“零转移”家庭,始终保持动态清零。二是帮扶困难群体稳就业。开展就业困难人员调查和“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送温暖”等活动,精准实施“一对一”就业帮扶,切实做好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和帮扶工作。截至目前,我县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89人,就业困难人员动态清零,对帮扶后不能实现就业的,支持实现灵活就业,发放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105人。三是实施公岗托底保就业。积极协调人社、编办、财政等部门,开发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协管、社区(村)管理及服务类、机关事业单位工勤等公益性岗位安置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向社会公开发布招聘信息,优先安置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并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截至目前,安置城乡就业困难人员72人,预计全年安置包括就业困难人员、退捕渔民等80人以上,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85494元,社保补贴55081.44元。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今年以来,受到新冠疫情影响,我县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还存在不少“难点”和“痛点”。主要表现在:一是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受制于平台欠缺、场地等基础设施以及资金不足、区位优势不明显、福利待遇相对发达地区不高等因素,目前我县人才总量缺口仍然较大,人才流动性较强,“招工难”与“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仍较为突出,就业质量还有待提高,企业用工的观念有待改善,应在薪酬待遇、生活条件、人文关怀等方面为劳动者创造和提供合适的就业环境。二是公益性岗位政策推动效应不强。岗位开发规模不够,目前根据省市相关规定,公益性岗位开发仅限于用财政资金和公共渠道筹集资金以及非盈利组织采集的公益性岗位,范围较窄;岗位安置人员目前仅限于包括4050、残疾等人员在内的就业困难人员,年龄偏大,素质偏低,身体状况不佳,用人单位不愿意招用;岗位仅限于保洁、保绿、后勤服务等岗位,工资待遇水平一般,略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所安置人员不愿去。以上原因造成公益性岗位难采集,人员难安置,致使我县公益性岗位安置规模不大。三是企业和职工参与技能培训积极性不高。职业工种目录与企业实际用工需求之间匹配度不高,导致企业市场需要的职位出现无证可取现象;企业负责人担心工人取得更高职业资格后要求加薪及取证跳槽,不愿组织企业员工进行培训;目前我县绝大部分企业没有将职业资格等级和工人工资挂钩,职工参加技能培训积极性不高;在省人社一体化系统上线后,灵活就业参保人员作为“就业人员”统计,既不能作为五类人员参训,也不能享受技能提升培训补贴,使得符合条件的对象大幅减少。

三、下一步措施和建议

1、进一步稳政策促落实。一是深化政策宣传。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市县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充分利用现有媒体平台,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就业政策知晓面,积极营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社会氛围。二是深化政策落实。落实就业优惠政策,继续优化申报方式,通过代为申报、提醒申报、指导申报等方式,对符合政策条件的业务办理做到既快又准,切实让企业和劳动者真心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爱护。三是深化政策支持。继续加强与职能部门的工作协调配合,争取各类配套资金,做好公益性岗位、社保补贴、富民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落实到位。

2、进一步解难题稳企业。一是实施用工调查服务。在全县范围内对用工大户、重点企业普遍建立用工监测点,通过入户调查、实时跟踪、组织座谈等形式,及时掌握企业缺工情况。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用工需求目录,对重点项目、需求大户中需求量大、缺工严重的企业加强重点监测,做好工作预案。二是实施公共就业服务。持续推进重点企业用工挂钩联系机制,常态化服务我县重点企业用工,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和矛盾;逐步恢复现场招聘,把日常招聘、专场招聘和特色招聘相结合,分产业、分行业组织招聘活动;加强对企业招用工行为的指导,提高岗位对市场的适应度,组织好招聘后的跟踪服务,确保招聘的成功率。三是实施重点企业帮扶。对规模企业上年末在岗职工人数300人以上,当季缺工人数占全部职工10%以上或缺工100人以上,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设备、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类企业,招聘及实际用工过程中严格执行有关就业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可向县就业服务管理部门提出备案申请,纳入县用工重点帮扶企业范围。四是实施劳务引进服务。持续抓好人力资源“315”招引培育工程,借助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平台,引进优秀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加快集聚科技创新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优质一线产业工人等资源;开展劳务协作,通过建立劳务输入基地、签订对口劳务合作协议、联合举办招聘会、实行校企合作等方式,引导外地劳动力有序来宝就业,从根本上破解“招工难”困境。

3、进一步保重点兜底线。一是促进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掌握在家未返岗农民工就业意愿和返岗详细情况,根据企业用工需求,推送职介、培训、创业等相关就业服务,确保县内富余劳动力尽快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二是推进困难群体帮扶就业。实施公益性岗位开发计划,开辟更多就业岗位。以“4050”人员、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三类群体为重点,从就业岗位帮扶、技能培训帮扶和创业指导帮扶三个方面,帮助有就业意愿的经认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失业人员、应届毕业生实现就业,确保有就业意愿成员的零就业家庭“清零”。三是实施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认真做好2021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确保实名登记率100%、就业服务率100%、年末总体就业率95%以上,最大可能促进其更高质量、更充分精准就业。

4、进一步优环境促创业。一是加强创业指导。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宣传力度,引导自觉自愿参加培训;通过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大赛,宣传技能能手典型,扩大培训鉴定影响力。二是加强载体引领。通过开展创业项目征集、项目评选、举办大赛、典型宣传等活动,征集推介创业项目,树立创新创业成功典型,进一步激发大众参与创业的热情;新建或改建一批创业培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扩大和完善创业项目库,扶持更多的创业主体实现成功创业。三是加强创业激励。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激励,落实专项资金,及时兑现获证奖补资金;大力实施创业领航计划,加大对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和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落实完善富民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创业财政补贴政策,降低初创实体创业门槛和成本,全年支持自主成功创业1200人,创业带动就业4500人。

(作者单位分别为:县政府办、县人社局)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