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P6 分享

坚守初心使命 扛起责任担当努力打造具有宝应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  县委书记 张小辉

今天我想结合宝应的工作实际,就如何推动乡村振兴、强化基层治理和大家做一些交流。主要有三个方面考虑:第一,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关键在于找准初心、践行使命。习总书记强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宝应而言,当前我们已经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现在又阔步迈向现代化新征程。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我们的初心使命就是要努力为68万宝应人民群众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乡村振兴是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以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关键要精准发力,从人民群众感受度最深的事情做起。当前什么是制约我们感受度提升的最大短板,我想还是我们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特别是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去年又提出了要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标志着“三农”工作进入了新时代。对于宝应这样一个生态本底良好、具有完整城乡形态的地方而言,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第三,我们已经具备良好的工作基础和条件。宝应地处扬泰盐淮四市交界,“四水六分田”(水面73万亩,耕地120万亩)的地形地貌赋予了我们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为更好地加快乡村振兴、推进绿色转型提供广阔空间。特别是这几年,我们坚持“工业立县、项目为王”不动摇,综合实力逐年提升,“十四五”时期我们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总量将双双突破千亿元,我们有了更加厚实的家底为支撑。基于以上考虑,我想重点从三个方面的问题和大家交流。

第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推进乡村振兴

首先,这是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习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不管城市建设得有多好,如果农业落后、农民贫困、农村凋敝,都不能算是现代化国家。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虽然得到很大提高,但仍然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特别是相对于城市的快速发展,“三农”工作仍明显滞后。以乡村振兴统领新时代“三农”工作,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一项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

其次,这是解决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已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城市相比,农村收入短板愈加突出:一是农民收入仍有待提高。从七普的数据来看:截至2020年末,全国总人口达14.1亿,其中农村人口5.7亿;居民总收入达46.06万亿,其中农村居民总收入仅8.12万亿,40.4%的农民只创造了17.6%的收入。在8.12万亿农村居民收入中,外出务工人员收入7.54万亿,非外出务工人员仅0.58万亿元,由此可见,农民收入太低了,生活还十分不易。二是城乡二元结构较为突出。城乡居民收入比还较大(去年全国为2.56,江苏为2.19,宝应为1.54),农民消费水平低,农村生产力水平、公共服务水平、人居环境水平不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表现。因此重构新型城乡关系,加快乡村振兴,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呼唤,必然的选择。

第三,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本体现。这也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中国已进入城镇化发展中后期,城乡关系日益紧密,相互作用日益加强,城乡融合已经成为推动优质资源要素均衡布局、合理配置、快速流动的根本路径。从城市居民需求看,现代都市群体要求的不仅仅是优质高端的农产品,而且要求有清洁的空气水源、恬静的田园风光等生态产品以及农耕文化、乡愁寄托等精神产品,越来越多的人向往到农村去生活、创业、休闲。从农村居民需求看,不仅要求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全面繁荣,而且要求有稳定的就业和收入、完善的基础设施、便捷的公共服务、可靠的社会保障,以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可以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寄托着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第四,这是强化新时期基层社会治理的深层次思考。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影响,一些社会治理功能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需求,特别是这两年的疫情,防控的重点在城市,但是难点在农村,归根结底就是农村地区在社会治理上还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这更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乡村要振兴、基层必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指出,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统筹推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个文明”建设,努力做到既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享有高品质的现代化生活。

第二个问题,宝应推动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和短板

宝应地处江淮生态经济带,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利,生态环境优美,具有很多独特的条件和优势。比如我们拥有长三角地区不可多得的湿地生态,好的生态环境意味着我们既能吸引大城市里的优质资源,同时也能供给高品质的农副产品,宝应面向长三角、背靠宁镇扬,坐拥长三角近2亿相对富裕人口的庞大市场,我们发展生态经济大有可为;比如我们近年来还在发展旅游业上下了很大功夫,像射阳的荷园、西安丰的红枫园、夏集的桃花源、柳堡的国防园等等,我们既要看到这些年自身努力打下的扎实基础,但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发展中存在的短板不足,与先进地区比,差距在哪里?我想,主要包括这五个方面:

一是推动城乡融合的意识普遍提高,但思想解放的力度仍显不足。来到宝应工作后,明显感到这几年随着中央和省市县自上而下的有力推动,各地各部门重视“三农”的意识普遍提高,但在提升思维理念上还存在“三种倾向”。一是孤立看待。有的同志简单认为城市只是城市、农村只是农村,城市对农村的带动无非就是给一点资金,布一点产业,农村也就是吸引城里人来玩一玩、看一看,没有全面认识到乡村具有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活价值;二是片面理解。有的同志把乡村振兴与发展经济简单划等号,认为只要农村经济上来了,就是振兴了,就是“一好百好”,没有认识到当前的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在内的全面振兴;三是等待观望。这一点在有的镇村干部身上还比较明显,有的同志把发展寄托在政府补助和转移支付上,把主要精力用在四处化缘上,做强集体经济的动力不足,这些都成为了制约我们工作质效提高的思想障碍。

二是城乡环境功能持续提升,但促进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效率仍然不高。这几年,我们集中开展了运河沿线整治、违建别墅拆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等,县域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在今年党代会上又提出,要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计划,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镇村配套延伸,但距离吸引更多的人到农村创业的目标追求,我们的整体环境还不够美观,水土气等“大环境”仍需提升,房前屋后等“小环境”仍需优化。空间形态还不够优美,全县254个行政村有的村之间面积差了几十倍,而且面广量大、分布零散、集聚度比较低;农房建设简单堆砌,缺乏美感,既难以融入周边地理环境,实用性也不强。公共服务水平还不够高,教育上还存在“乡镇学校收不满,城区学校收不下”的结构性矛盾;医疗卫生方面不少村级卫生室的条件还比较差等等。

三是城乡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但实力不强的现状尚未根本改变。没有产业的兴旺,城乡融合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我们在看到发展成果的同时,也要看到宝应农村产业发展的短板仍然相对突出。比如,我们制造业的带动力还不强。苏南县市区经济实力为什么那么强?就是因为他们有一批龙头型的制造业企业带动,各个乡镇围绕龙头企业搞一点零部件加工,搞一点产业配套服务,比较容易地就能增加各方面收入。宝应虽然这几年新兴产业加快崛起,本土企业也在不断技改升级,但这些企业普遍处于产业链中下游,整体效益偏低,对乡村产业发展、农民致富带动不足。再比如,我们农业的龙头引领作用不强,具有较高规模效益的农业龙头企业还屈指可数;品牌价值不高,比如宝应湖大闸蟹,年年在农博会上得金奖、最佳口感奖,但价格却不尽人意;农旅融合还不够紧密,虽然近年来布局了一些农旅产业,但大多还在起步阶段,与我们周边地区相比还稍有滞后,在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上还有待加码加力。

四是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但增收渠道还不够通畅。富民增收始终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这几年,很多村通过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引进项目资金、经营实体等,乘势而上建立了一批有稳定收益的项目,有效增加了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020年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39亿元,增长5.8%,全县所有行政村经营性收入均稳定在45万以上。但透过数字,我们还是要冷静客观的看到,我们农村的集体经济实力还不强,账面上经营性收入达到45万的村,能真正留在村里、可供支配的经营性收入最多也就1/3,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还很薄弱。农民收入还不高,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511元,农民23.8%的可支配收入来自于经营性收入,58.5%来自于工资性收入,17.7%来自于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说明土地流转等经营性收入包括农房、宅基地等“沉睡的资本”还未发挥效用。

五是社会治理体系愈加完善,但基层基础仍然相对薄弱。去年我们成功入围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同时也是全省网格治理现代化建设试点,社会治理水平始终走在全省前列。但与新时代新任务相比,我们顺时应势加强社会治理创新的及时性、有效性、针对性还不够强。一方面在发挥网格作用尤其在主动发现各类问题隐患上还不够及时、不够有力。另一方面,基层党组织建设仍待加强。比如成风化俗的问题。一些地方赌博迷信等陋习还比较盛行,农村各类矛盾纠纷多发易发。这些问题表象上是群众问题,根子还是出在基层党组织身上,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存在薄弱环节。

第三个问题,如何走出具有宝应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第一个方面,要把握好三个导向。一是重为民。乡村振兴,归根到底是为了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总要求,每一项都与人的需求有关,处处体现了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推进乡村振兴,一定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从群众立场出发,切实尊重群众的意愿、真心维护群众的利益、充分发挥群众的作用,真正让群众能够充分享受到乡村振兴的成果。二是重质量。不容否认,在很长一段时间支撑农业农村发展的更多依靠的是财政投入、要素投入。但现在这样“大水漫灌”做法已难以维系,特别是资源环境也亮起了红灯,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导致一些耕地被严重污染,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为长远计,我们必须转变思路,转换农业农村发展方式,对乡村发展进行“精准滴灌”,从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方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集约增长方式转变。三是重过程。乡村振兴,既是现在的、也是历史的,慢不得、急不得,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把每一步走好走实。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定力,合理设置阶段性目标任务,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稳扎稳打,压茬推进,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第二个方面,要平衡好三个关系。一是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时代的变迁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总书记提到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恐怕是对乡村最具感触的缅怀。振兴乡村不是消灭乡村,而是要将许多美好的东西特别是优秀传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宝应有许多乡村都具备个性和特点,只要挖掘好,都可以在这方面做出好文章来。当然,乡村振兴也绝不是简单的怀旧复古、回归历史,不是不加区分地全盘否定现实重回传统的乡村社会。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必须是发展中的振兴,是现代条件下从传统乡村向现代乡村的根本性转型发展,是城乡深度融合下乡村功能的全面发展和提升,是在发展中让农民生活更美好、乡村更美丽的。一句话,乡村振兴具有双重性,既要有传承、更要有发展。

二是变富与变美的关系。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生态宜居是关键,两者是有机统一的,不能顾此失彼。近年来,虽然宝应的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但城乡收入差距却有扩大的趋势,而且农民增收的基础比较脆弱,比如2020年我县的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是35799元、23302元,城乡收入比为1.54。也就是说,在宝应一个城镇居民的收入差不多抵得上一个多半农民的收入,收入差距,反映了发展差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要紧的任务就是促进农民就业,让农民的口袋鼓起来,努力缩小乃至拉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有很多,包括实行村企联建,加大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等等,这些要持之以恒做下去。当然,让农民致富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有的地方喊的“宁愿毒死,不愿穷死”口号决不可取。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农村,才是希望的田野,否则农民有钱了,也会“逃离”农村。

三是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乡村振兴的本质是重塑城乡关系,乡村与城市是一个共同体,不是对立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就农论农,不能离开城市发展农村,也不能离开工业发展农业,而是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做强做美做优乡村,就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思路,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不断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升群众的公共服务和文明程度,特别是要矢志不渝发展我们的制造业,让农民既进得了城市,也进得了工厂,拿到一份不错的薪水。因此,我们搞城镇化、推进城乡融合,一定要以厚实的产业为支撑。

第三个方面,要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支撑乡村振兴的产业如何提升?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产业兴则乡村旺,产业强则农民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必须用更为广阔的视野和全新的理念走好转型升级和创新开拓之路,积极构建符合宝应实际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让乡村产业由“低小散”走向“高大上”。针对我县目前乡村产业发展现状,我觉得要在“优化”“融合”“品牌”三个方面下功夫:优化,主要就产业布局而言。产业振兴,不是说村村一哄而上,而是要遵循市场规律,在全县“一盘棋”的基础上统筹发挥各地资源禀赋,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做到“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融合,主要就产业发展路径而言。当前就产业抓产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要顺应“互联网+”“旅游+”等背景下新的消费热点和新型消费模式,以及农业跨界融合、跨区域联合、跨产业结合的新趋势,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推动农业由平面扩张向立体拓展转变。品牌,主要就提升产业影响力而言。要把品牌培育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主攻方向,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加强推介营销等方式,不断提高宝应农产品在市场和消费者中的知名度。现在有一些农产品营销方式很有效果,如“可视农业”,主要依靠物联网、云计算及现代视频技术将农作物或牲畜生长过程呈现在公众面前,让消费者放心购买优质产品;还有网红营销、直播带货等等,产生的影响也非常大,都是我们可以创新应用的手段。

二是支撑乡村振兴的人才如何发掘?在生产关系中,人是最大的生产力。只有把“谁来种地”“谁来兴村”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农业的持续发展才有保障。现在乡村振兴最缺的就是人才,尤其是两类人:一类是了解农村、热爱农村,能够带领大家发家致富、振兴乡村的能人,可以是乡村干部,也可以是民营企业家;另一类是懂农业、爱农业,愿意从事农业、善于从事农业并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能人,我们称之为“新型职业农民”,可以是本土农民,也可以是返乡创业者、返村大学生。从宝应来看,这两类人恰恰是目前最为紧缺的,目前我县的村干部普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亟需补充新鲜血液;许多农村青年不懂农业、不愿意从事农业,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加强对这两类人的挖掘、培养和使用,确保人尽其才、人尽其用。比如在培养选配“领头雁”上,要大力推进乡村组织振兴,着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建设,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基本要求,积极选派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作风优良的干部充实到乡村振兴一线工作。同时也要进一步鼓励公职人员、大学生村官、志愿者扎根农村担任村级领导职务,从政治上、待遇上给予倾斜保障,引导推动有本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各类人才向乡村振兴事业集聚。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上,要制定管长远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计划,通过培训提高、发展培育,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确保农业后继有人。

三是支撑乡村振兴的资金如何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乡村振兴许多事情还真办不了、办不成。解决“钱从哪里来”问题,是振兴乡村必须迈过的一道坎。目前,除了依靠土地生钱之外,我觉得还要重视这几条途径:一是财政拨钱。现在,财政投到“三农”上的项目不少,但碎片化现象严重,九龙治水的情况还不少,钱不能拢起来用,最后问题还是解决不了,这里我们的镇区和有关部门必须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争取用尽可能少的钱办尽可能大的事,切实提高资金使用的针对性、精准性、实效性。二是金融筹钱。金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现在从中央到省里,都出台了不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意见,我们要跟进好、利用好,不断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丰富涉农信贷产品,引导金融机构驻镇进村,支持开发符合农业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产品批发商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效缓解融资难题。三是社会出钱。有句话叫“高手在民间。”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忽视社会的力量,在乡村振兴上尤为如此。要格外注重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在设置好保护农民权益“防火墙”的前提下,搭建好桥梁和舞台,让更多民间资本在乡村振兴中大有作为。四是上争要钱。现在从中央到省市里,都出台了不少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意见,我们要着力聚焦农产品保供、种子和耕地、绿色发展以及乡村建设等省里关注的重点,包装实施一批较大的农业农村项目,千方百计从上级配套资金盘子里抢资金、争项目,更好地服务宝应的乡村振兴事业。

四是支撑乡村振兴的基础如何夯实?一要坚决整治影响平安稳定的突出问题。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没有和谐稳定的社会大局,一切都是空。面对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面对社会结构的深层次变化和挑战,各种矛盾纠纷隐患多发,稍有不慎就会成为热点,给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和难以挽回的损失。希望镇区和部门的主要领导们一定要以身作则,积极投身矛盾纠纷和安全生产第一线,用心用劲用情把问题处置在早、化解在小,决不让这些问题成为发展的绊脚石、削弱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二要全面深化网格化社会治理创新。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网格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发挥好网格长、网格员、监督员作用,更好调动志愿者队伍的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三要努力建强建好基层党组织。基层不牢、地动山摇。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中讲到,一个地方建设得好,关键要有一个好党支部,要有一个好的支部书记。宝应人口有40.7万是农民,县域面积的80%以上是农村,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坚强、最可靠的保障。大家要牢牢抓住组织振兴这个“牛鼻子”,进一步强化属地村、社区的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和政治功能,旗帜鲜明加强村级党组织对农村各类组织、各项事务的领导,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同时,要时刻紧绷纪律规矩这根弦。总体上,我们基层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这几年我们在巡视巡察和开展正风肃纪过程中,有力推动了一批问题整改,查处了一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大家的规矩意识和规范意识都得到了有力提高。但问题也不容忽视,一些案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更多的还是自身思想认识不到位、纪律观念淡薄造成的。想问题、办事情很随意,不按程序来,老讲以前是这样做的,现在为什么不行。在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下,什么都是终身负责制,不管到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最后都要问责。希望大家时刻紧绷纪律规矩这根弦,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清清白白干事,堂堂正正做人,为宝应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献智献力。

(本文系张小辉同志在镇区、部门“一把手”示范培训班暨全县正科职干部轮训班上的讲话,略有删节)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