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P039 分享

胡元明: 唯有努力才能造就别样人生


□ 文图/纪婕妤

祖辈、父辈都是农民,胡元明以自己的努力走出了山村,成了一名受人尊敬的医生、院长,甚至成为了上海杭州商会的名誉会长、建德市政府顾问。一步步走来,离不开的是努力与汗水。

 

知识改变命运

1943年,胡元明出生于南峰村。在胡元明出生后没多久,父亲就去世了,为了帮母亲和姐姐分担家务,他周末都要上山砍柴、下地拔猪草。一担木柴对于年纪尚小的他来说,太过沉重,以至于他不敢在中途停下休息,因为,一旦放下扁担,就很难再挑得起来。劳累的农活让胡元明在心里暗暗较劲:不能一辈子当农民。解放后,他有机会去梅城念小学,可上学路途较远,还需要趟过小溪,得走一两小时的路。遇到雨雪天,他就有机会成为学校唯一的住校生,在教室里铺张草席,凑合过一夜。

于是,胡元明在课业上狠下功夫,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顺利进入严州中学读初中。家里经济条件差,胡元明在学校里花一角钱买瓶豆酱拌饭吃,实在没钱了,就用一分钱买包盐,撒一点就着吃。初中三年里,他一直担任班干部和团干部。为了早日工作替家里分担,胡元明没有继续读高中,而是选择了医专。当一名医生,也是母亲对他的期望。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海军东海舰队。1964年,他在舟山某炮兵连队担任卫生员,在全军大比武中获得野战救护第一名。那时候,连队生活环境简陋,大家对卫生并不重视。胡元明发现,战士们训练完就直接抓馒头吃,并没有先洗手。食堂也没有自来水供大伙洗手。胡元明就向连长建议,是否能建一个水池收集雨水,让战士们能够洗洗手?水池建好后,他还每天监督战友们,让大家都养成了饭前便后勤洗手的习惯。

越南战争打响后,部队接到了南下援越的命令。为了躲避美军的阻挠,部队从福建登陆后改走陆路。一路上不少战士脚走出了水泡,胡元明看到后帮战士们处理了水泡,还编写了小册子,介绍了如何防治水泡,为战士们奔赴前线的路上解决了小烦恼。胡元明在部队里的出色表现得到了首长的赏识,得到了许多进修学习的机会,还先后在上海海虹医院、海江医院担任副院长、院长等职务。

 

燃烧余热 回报社会

时间一晃而过,胡元明在部队工作了36年,从一个普通的军医,到卫生所所长、副主任、副院长、院长。一路走来,胡元明很感谢新中国的解放让他有了学习知识、走出农村的机会,从戎生涯让他收获良多。1998年,他从部队退休后,想着是时候发挥余热,回报社会了。

于是,他来到上海职业病医院(后并入上海市肺科医院)担任尘肺二科主任,开始从事职业病防治工作。胡元明说,那时候上海有许多石粉厂、日光灯厂,长期接触粉末或重金属的工人们有着严重的职业病。当时专门接收职业病人的医院并不多,胡元明就为这些尘肺患者提供了疗养的条件。有位患者在接受治疗时,胡元明了解到该患者曾经在部队挖了四年的坑道,就进行了倒追,发现当时一起工作的人员中还有几位同样出现了肺部问题,这些患者之后都被接收治疗。后来,医院还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分批接收职业病患者。通过定期康复治疗,这些长年伤痛的病人有了健康的保障,有的还成了百岁长寿老人。

除了帮助职业病人外,胡元明还十分关心家乡建德的发展,先后担任严中校友会会长、上海建德同乡会会长、驻沪人才联谊会会长。2006年,参与组建上海杭州商会,并担任名誉会长;2011年组建建德商会,并担任名誉会长和执行会长,同时积极组织建德籍在沪人员开展各类社会活动。另外,他还担任两岸企业家联谊会顾问和上海文化与投资联谊会顾问等,义务为各地来沪求医者提供咨询、帮忙挂号和入院等。胡元明用自己的行动,一直为家乡人民服务,被大家戏称为建德籍“上海社会活动家”。他说,有能力回馈社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他将会一直继续做下去。

现在,他仍然每天上午去上海肺科医院尘肺康复病区上班,因为职业病患者牵挂他,他也牵挂着这些尘肺病人。他说:“是共产党、解放军培养了我,我应该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为困难人群服务,为军队服务,为祖国服务。”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