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P044 分享

梅城城墙与城门的变迁


□  文/汪建春  图/陈小平

梅城城墙起源于哪个朝代?长期以来说法不一。清代建德知县周兴峄在《大修州城并复东门记》中云:“严之有城,始自春秋吴越之分,至汉以富春著名,绵历千载,环雉未移。”同朝代的严州知府宗源瀚有不同看法,他在《修严城小西门记》中说:“严之城,创于唐,改于宋。”梅城在春秋吴越时期,并不是州府县治所在地,建城池是不太可能的事,笔者认为严州知府宗源瀚的说法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据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刘文富订正的《严州图经》记载:“刁衔《大厅记》云,陈晟筑罗城,按《旧经》周回十九里,高二十五尺,阔二丈五尺。”可见当时睦州城范围之广,把东西两湖都包容在城内。

唐僖宗中和三年(883),柳超自常熟攻睦州城(今梅城),战败被刺史韦绪所杀。中和四年(884),镇海节度使周宝裨将余杭镇使陈晟攻睦州城,刺史韦绪降以州授。陈晟筑睦州城,盘据睦州18年之久,死后由胞弟陈询代立,自称刺史。天祐元年(904)陈询降附于杨行密。

唐代睦州刺史吕述在《移城隍庙记》中记载:“睦州城隍神庙,旧在城内西北隅,元和初年(约806),刺史郑膺甫移置于城北门楼上。其地旧置州狱及司法官厅。开成四年(839),刺史吕述移狱就六司院东南之隙地,于废址上立新庙。”可想而知,没有城墙的话,哪里来的城北门楼,说明睦州城墙早在唐代元和以前就有了,距今已有1200余年。所以说唐中和四年(884)陈晟是重修睦州城而已,可惜遗迹早已无存。

北宋宣和二年(1120)十月,方腊率众在睦州青溪县(今淳安县)万年乡洞源村起义,自号“圣公”,建元“永乐”。十—月二十九日,攻占青溪县城,并挥师攻下睦州城。一鼓作气,先后攻占六州五十二个县,威震东南,引起宋王朝的极大恐慌,派童贯率十万精兵前来镇压。起义军屡战失利。宣和三年(1121)四月,方腊在洞源村帮源洞被俘,后在汴京就义。五月,改睦州建德军为严州遂安军。宣和四年(1122)朝廷派奉直大夫周格知严州。周格重筑严州城,将罗城缩为十二里二步,将西湖划到城外。城有八门,东曰望云门,南曰定川门、安流门,西曰安泰门、和平门,北曰嘉贶门,东北曰百顺门,西南曰善利门。子城在罗城的北面,是州府衙门官吏执政和住宅区。周围三里,南门曰遂安军门,为子城之正门,东西两门在授官厅之两厢,北门在州宅偏西。南宋嘉定六年(1213),知州宋钧复筑严州城,改东西八百二十二丈,南北三百四十四丈。

南宋德祐二年(1276)二月,元军攻陷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二月,元军伯颜部北还,俘虏宋帝赵显、太后、福王、沂王,及被俘官属从行数千人。元以董文炳镇守临安。既而,衢州、婺州等皆起义反元。董文炳策之曰:“严州不守,临安必危。”便派兵前往严州,后改建德府为建德路。元世祖忽必烈在征伐南宋的过程中,每攻占一个城市后便命令将城墙拆毁,以示统—。严州城墙由此“诏堕之”(见《民国建德县志》卷六《建筑志·城》)。

在风起云涌的元末红巾军大起义中,贫苦出身的朱元璋力克群雄,风扫东南半壁江山。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三月,朱元璋外甥李文忠会邓愈、胡大海兵取建德路,改建德路为建安府。宋龙凤七年,即元至正二十—年(1361)五月,守将李文忠在严州城的基础上改建建安城,西北移入正东三百五十步,正北移入八十五步,正南移出一百六十步。城周缩为八里二十三步六分,城墙高二丈四尺,阔二丈五尺,均为夯土所筑。改八门为五门,东曰兴仁门,南曰澄清门,西曰和义门,北曰武定门、拱宸门,各有城楼,护以月城。并筑水门四:—在拱宸门西;二在建安山与秀山之间水戽门;三在兴仁门左,四在和义门,南通西湖。除城南以新安江为天然城濠外,人工挖凿东西北城濠各一千一百零五步,整座城池已颇具规模。

澄清门外沿江原先有条道路,方便纤夫和来往行人。因地势低被洪水冲坍,城墙直接遭受新安江风浪冲击,有坍塌之险。明成化十—年(1475),知府朱皑招募船工运石筑江堤以防水患,东抵兴仁门,西抵税课司,为堤三级,广逾四丈,袤数百丈。后来船民在堤上搭棚造船修船,到万历年间,发展成为—条商业街。据万历四十—年(1613)续修《严州府志·附街道》记载:“出南门外沿城而下则为下黄浦,沿城而上则为上黄浦。有前后两街。惟是徽人杂处,生意凑集,亦称闹市。”嘉靖三十九年(1560),知府韩叔阳、建德知县胡汝励增筑堞台千户。崇祯十六年(1643),知府胡崇德砌城砖五尺,从此夯土城墙开始用砖包砌。

清代城垣,仍为明之旧。乾隆九年(1744),严州大水。知府富绅、同知王元、建德知县上官德兴重修城墙,增高东城墙五尺,下建水闸。道光元年(1821),知府孙德涵、建德知县周兴峄大修,用白银两万一百三十四两。城外面用石砌七十二段,长二百十丈;城里面石砌八十段,长四百二十三丈。严州城墙由此用石块包砌。女墙三百二十七丈二尺,垛口一千五百零三。建城楼四座,月城楼四座,营房六所、水门洞三处,上城马道十,炮台二十二。改兴仁门之月城门朝东。道光五年(1825),知府聂镐敏重开小南门,榜曰福运。聂镐敏在《重开小南门记》中云:“即城根徽州会馆地址,而后负城基,前面街心,别有瓦屋一间,祀财神像,横当其冲,入门视之,石香案岿然在焉,上题‘大明崇祯七年,岁次甲戌仲夏吉立’十四字,一似此庙之设专以掩旧门之迹,而此门所由闭,虽传闻异辞,必在崇祯以前无疑矣!……予会同在城文武员弁,焚香酹酒于城门旧基,而畚锸齐举,几无容趾之地。不转瞬而砉然洞开,旧城门之石晕隆隆作弓势者尚存,亟命留之,以志五百年门仞匠斲之遗迹。”明朝万历六年(1578)修《严州府志》明确记载李文忠建的是五座城门,东曰兴仁门,南曰澄清门,西曰和义门,北曰武定门、拱宸门。实际上确实又多了一座小南门,也就是现在看到的福运门。也许是明代修的《严州府志》和《建德县志》记载有误。

道光十九年(1839)知府于鼎培修严州城。陈泰来在《重修严州府城碑记》中云:“道光癸巳〔十三年(1833)〕,予调守是邦,见城垣逐渐倾圮,求其故,则以道光戊子、甲午两遭大水,淫潦荡啮,土松石泐,天实为之,所望人工补泐者甚急,当即两次勘估。戊戌〔十八年(1838)]冬,予调取入觐,代权守为蜀中乐斋于公(鼎培),集议捐修,逮旋任,版筑兴矣。己亥〔十九年(1839)〕二月阅庚子〔二十年(1840)〕十月告成,详情上闻于朝,得知优奖,议叙如例。乃复召堵君子周历各门,登高四顾,气象巍焕,楼堞森然。”

咸丰十年(1860)九月初七,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拥兵攻入严州城,与清兵展开巷战,不十日退出严州城。次年(1861)七月十九日,再次攻克严州城,清军提督罗大春来救,在乌龙山遍插旗帜作疑兵,侍王李世贤不知虚实,自动退出严州城。当年九月,侍王李世贤第三次攻占严州城。同治元年(1862),由于太平军主将谭富以主力出击东乡民团,严州城内空虚,被内奸王春、黄会文等事先向北乡民团和驻扎在铜官的清军告密,约定于五鼓时里应外合,袭击严州城里的太平军。太平军伤亡惨重,向浦江转移。严州城墙在太平天国战争中被炮火轰塌多处。城内部分民房亦被战火焚毁,市民无家可归。同治三年(1864)春,清军抚标水陆建勇总副长守备孙得标等在南门外江堤上建简易房,供无家可归难民暂作栖身之地以蔽风雨。据民国8年(1919)编修的《建德县志》卷二记载:“粤变(太平天国)后,旅居者缘堤为屋延长二里许,已成小市,其间以木器铺居多,名为黄浦街或云黄婆廛。”

同治十二年(1873),知府宗源翰修严州城,改小西门月城为丁癸向兼子午。宗源翰在《修严城小西门记》中云:“同治初年,粤寇(指太平军)窃踞,飞炮薄闉,楼橹皆废。寇退而水又大至,倾圮遂多时。越十载,郡更八官,屡议修筑,率以工巨费繁而止。十一年(1872)岁在壬申,源瀚来守兹土……源瀚乃请于中丞杨公、方伯卢公,给官钱兴工,经营规画,自五月至八月而工竣。以方计者:外墙二十五所,内墙十七所,纵横一丈为一方,凡三百五十六方;以丈计者:女墙四百六十五丈,城垛—千六百丈,城楼营房、内外门悉具,用钱一万缗有奇。”

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月,知府刘宗标与建德知县伊溎筹款修城墙。刘宗标在《再修严州城碑记》中云:“今年五月初八日,大水三次灌城,较康熙二十一年加长一尺。十八日水退,内外城垣坍塌数十处,梅花堞倾圮尤多。余与署建德县尹令溎筹款兴修,会同曾镇军清远登城督工。自十月十一日鸠工,腊月初旬告竣,各门城楼、营房概行修葺,共用钱九百缗有奇。当时派勇帮工,则有戴参戎承凤,率勇挑泥运石,则有哨官余家俊、刘燃绲等,分段委员,则有焦钟泽、蒋本鳌、卢绍志、李应隆等,至于采买砖石,帮同照料,则严绅工鹄。”

中华民国5年(1916)春,建德县知事夏日璈以城楼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奉令拆毁城楼四处,南面的澄清门和福运门两处城楼,在市民强烈要求下均保留而未拆,并筹集资金修建。26年(1937)七月七日,北京“芦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27年(1938)二月廿三日下午一时,日军三架轰炸机空袭建德县城(梅城),在城区、小南门(福运门)外、大南门(澄清门)对面、北门(武定门)外等处,投炸弹三十二枚,炸死十三人,炸伤二十余人,炸毁房屋十三间。为防日军侵占后利用城墙作工事,浙江省国民抗敌自卫团总司令制订《重要县城实施拆除城墙之规定办法》,要拆除全省16座古城墙,并要求收到该《规定办法》之日起一个月之内完成拆除任务。建德县政府接到拆城墙令后,组织拆城委员会。十二月二十日开始拆城墙,除南城墙暂时保留防洪外,其余全部拆除。

新中国成立后,1968年12月富春江水电站基本建成,上游水位抬高,库区跨越桐庐、建德、兰溪3县。为减少损失,避免大量移民,经国家批准,筑坝护城。梅城大坝防护工程于1960年底由水电部上海勘测设计院勘测和设计。1961年1月,梅城大坝由建德县御水工程指挥部组织施工,城墙外黄浦街和棋盘街开始拆迁。1962年3月停工缓建。1966年2月复工,由水电部第十二工程局担负施工,至1970年4月全部竣工,先后历时五年四个月,国家投入资金1100万元。大坝自钟楼山起向南,循古城墙向西至西湖山止,全长2270米。大坝是以未拆除的古城墙作为大坝内坡的基础,用黏土斜墙防渗砂石料支撑混合结构,迎水面用干砌块石作护坡。用大石块水泥封闭澄清门和福运门。大坝高8~12米,最高处达19.5米,坝顶宽3米以上。

大坝顶部先后建澄清门城楼、三江楼、童祖恺和童润蕉烈士纪念亭,梅城搬运站卷扬机房等。澄清门至福运门段的坝顶上,设置花坛、喷水池,灯柱、座椅,以及公共厕所等。每到夏天的傍晚,市民吃了晚饭成群结队到大坝上散步乘凉。大坝脚沿江以西有建德县航运公司客运码头、南峰渡船码头,抽水机房、七里扬帆旅游码头,航运公司宿舍楼等;沿江以东是三都船码头、钱江航运公司客运码头、水上派出所、自行车零件厂和零件八厂渡船码头、航管所等。

2010年8月18日,梅城大坝加固工程开工,2017年8月竣工。该工程由浙江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设计,建德市恒业水电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施工,杭州市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管站监管。一标段工程投入资金8000万元,二标段工程投入资金7300万元。首先做好大坝区域各单位和个人房屋的拆迁安置工作。挖掘机在清除大坝泥沙后,埋在大坝内的古城墙和城门显露出当年的雄姿,城墙段界明显,石料各异。保留最完整的是福运门,全用青石条砌成,清同治十一年(1872)秋,严州知府宗源瀚重修“福运门”石匾额,仍然镶嵌在福运门上方。在清理泥沙时又发现—块上书“福运门”残石门匾,是道光五年(1825)三月严州知府聂镐敏重开小南门时所立,古朴典雅,为研究严州古城提供了实物依据。还清理出由澄清门至福运门外由鹅卵石铺成的下黄浦街道路面和房屋地基等。

加固工程结构城墙两侧基底层用混凝土灌浇,上用大石块水泥垒砌,外层钢筋水泥加固再砌一层青砖,中间用泥沙压实,顶部地面青砖嵌铺,外侧雉堞用青砖砌成。在旧城墙基础上向西湖山延长—段城墙,并新建造—座城门——定川门,城门上建城楼,恢复唐代睦州城的格局,把西湖包容在城内。澄清门西侧古城墙被新建城墙包裹在内,东侧古城墙从澄清门一直保留至福运门为止,城墙顶外侧重建梅花雉堞,重新恢复旧观。重建澄清门、福运门城楼,由浙江昆仑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设计施工。澄清门是严州城的正大门,俗称大南门,城楼为重檐歇山顶;东西两边的福运门(小南门)和定川门城楼顶均为单檐歇山顶,雕梁画栋,斗拱飞檐,铃铎叮当、古朴典雅、雄伟壮观。

登上澄清门城楼,顿觉眼前开朗,乌龙山气势磅礴,宛如一堵绿色屏障侍卫千年古城;三江口烟波浩渺,双塔凌云。城墙外围的严州文化公园,草坪如茵,成为市民健身娱乐主要场地,也吸引无数中外游客来此览胜访古。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