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P033 分享

汪思孟:我是“中国制造”


□   文/栾志军

汪思孟夫妇

 

他,一位93岁高龄的华侨,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接见,并应邀到国家领导人家中做客;

他,至今依然奔走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中间,身体力行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他,耄耄之年还游走在海峡两岸之间,为两岸同胞友好交流充当民间使者;

他,每年都会踏上回乡的路,捐资助学,把更多的爱心送给家乡的贫困学子。

他叫汪思孟,出生于1926年5月19日,建德梅城人。

 

初夏的夕阳透过窗帘的间隙,斑驳的光影游走于整个房间,93岁高龄的汪思孟靠坐在沙发上,茶几上的两个杯子,正微微散发着茶香。5月的这个傍晚,我听到了汪老不平凡的人生故事……

 

日军侵华  毅然从军

抗日战争期间,在省立严州高级师范学校读书的汪思孟响应国家号召,毅然走出课堂,参加了抗日青年远征军。17岁的他,想要以一腔热血,报效祖国。1945年3月,他离开建德故乡,随全县30多名青年,步行二百余里,到江山县集中,前往江西广丰编队,然后步行数日到赣南瑞金,正式编入青年军第208师638团第三营第九连,当上了一名步兵。

1945年8月15日,传来日军无条件投降的消息,汪思孟和全国同胞一样欣喜若狂,感叹抗日战争终于结束了。抗战胜利后,他在军中以少尉预备军官退役,到嘉兴青年中学读书,继续修完了高中课程。

高中毕业时,人生的十字路口摆在了他的面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士兵重伤得不到救治,老百姓的病痛更是无人问津。在部队时,路途的所见所闻,深深印在了汪思孟的脑海里,学医成了他的人生目标。1948年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上海国防医学院。

 

学校迁台  被迫离家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战争又起,溃败的国民党将上海国防医学院搬迁至台湾,23岁的汪思孟被迫跟随学校前往台湾继续学业。从此,他便远离了故乡和亲人。

“当时我还和家人说好暑假回来的呢”,汪老嘴角泛着苦涩的笑意。可是让他万万没想到,这一走就是整整27年。

到台湾后,汪思孟内心充满着不安。蒋介石推出了清剿“共匪”运动,但凡在言行上,有亲共、不满政府的都以匪谍罪抓起来,而台湾大学生就是重点控制的对象。在校期间,汪思孟与几位好友组织了一个读书会,开展读书交流。在一次社团活动中,他和其他几个学生被国民党政府认为是激进分子抓了起来,秘密关押在监狱里,这一关,就是整整6年7个月又18天。从25岁到32岁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在监狱里度过了,汪思孟受到的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摧残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汪思孟记得,那是个不大的牢房,里面关押着40多人。白天,他背靠木栅,席地而坐,晚上蜷缩在一个一尺宽五尺长的位置,伸腿仰卧都很难。狱中温度常年在37℃以上,他只能将衣服撕裂,做成大扇扇风,才不至于窒息。精神上的折磨就更让人不好过,随时会有狱卒来提审,被传唤之人,十有八九是去送死的。那时他常常独自坐在一角,一边流泪,一边想念大陆的亲人。

 

白手起家  开创天地

1958年8月,时值炎夏,汪思孟拎着一只小包,走出了监狱的大门。出狱时,他身无分文、举目无亲,更无片瓦栖身之处。尤其是当他收到了来自国防医学院因案退学的通知时,整个人一下子懵了,他发现自己走进了一个举步维艰的境地。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冲劲和对文学的热爱,汪思孟毅然报考了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系。作为一所私立大学,昂贵的学费,像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在他的心头。于是他开始半工半读,凭着在国防医学院学到的医药知识,帮人推销药品。1963年,他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之后又获得了医学硕士学位。

在医学院老同学们的帮助下,汪思孟开始办药厂,创建西药贸易公司,靠着自己的诚信和半工半读时所积攒下来的人脉,汪思孟的生意很不错。在40岁那年,他成了所有在台建德籍中最有钱的人。当时德国进口的奔驰轿车,在全台湾总共才500辆,他就拥有一辆。

1962年,他认识了现在的妻子,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短短的几年时间,他从一无所有,到事业有成,娶妻养子。谈起这几年,虽然充满了艰辛,但是他的嘴角依旧上扬。

捐赠李家长林幼儿园现场(前排左起李宏誉、汪思孟、汪思孟夫人)

放弃事业  远赴海外

就在许许多多人羡慕汪思孟出入以车代步,身居豪华别墅,生活优越舒适时,他却做出了一个让周围所有朋友都哗然的决定:放弃在台湾日益蓬勃的事业,携带妻子和三个儿女远赴大洋彼岸的加拿大。

台湾“兵役法”规定,服兵役是台湾年轻男性的义务,全岛18岁以上的男性都必须服兵役。经历过战争的汪思孟,对于战争的残酷有着切身的感受。他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同自己的同胞打仗,毅然下决心用自己的事业来换取孩子们今后和平稳定的生活。

1974年2月28日,他告别了在台的亲朋好友,到一个陌生的国度,重起炉灶。

从当初的独自一人踏上台湾,到拖家带口踏上加拿大多伦多这片陌生的土地,面对陌生的人群,陌生的语言,陌生的文化,陌生的环境……已经48岁的汪思孟从心底明白,这一次他需要一段更长的时间来自我适应,来帮助家人适应。

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汪思孟用了3年的时间去摸索、学习。在这期间,他不知疲倦地奔波于多伦多的各所大学、各个华人社区,学习了解当地的文化和语言。同时,他还在加拿大多伦多莱尔森大学报名学习会计业务和房地产经营知识。

 

魂牵梦萦  重返故乡

回中国,回家,一直是汪思孟的最大愿望。在台湾的24年是台湾与祖国隔绝的时期,不能写信,不能回大陆,家乡的亲人杳无音信。那时候,汪思孟特别喜欢读诗,尤其是喜欢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他说,这首用最普通的事物、最浅显的比喻写的诗,最能勾起他对两岸和平统一,回归故里的渴望。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身处加拿大的汪思孟,听到这一消息的第一时间,马上提笔给远在建德家乡的哥哥,写下了一份饱含27年情愫的信,他迫切的想知道27年来亲人的生活和故乡的变化。

在随后频繁的书信往来之间,汪思孟回乡探亲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1978年,已是52岁的他,终于第一次回到了阔别29年的故乡。然而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前来接待的人却一口一个加拿大华人称呼他,听到这种声音时,他心顿时沉了下来,感到无比难受。“我就是中国人,”汪思孟指着自己的衣服说:“虽然已入加拿大国籍,但我从体内的血液到穿的衬衫、外衣、裤子全是‘中国制造’”。

如今已是93岁的他,从第一次踏上故土开始,就一直坚持着每年的返乡祭祖。

 

慷慨解囊  反哺家乡

“我回国的第二天就约儿时的玩伴和同学一起去母校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汪思孟一脸兴奋。

踏入母校校门的那一刻,一种熟悉的亲切感温暖着这位在外漂泊了几十年游子的心。汪思孟在校园内走了一圈又一圈,纵情观赏着母校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走遍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走着走着,一个想法在他的脑海里闪现,“我要为母校做点事,做点有意义的事,以此报答母校的培育之恩和家乡亲人的养育之恩。”

从那时开始,汪思孟和妻子一起,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于教育事业:捐资20多万元改建了安徽祖籍的小学教学楼;出资20万元帮助改建了下涯大洲彩云爱心幼儿园;捐赠50万元给自己的母校——严州中学梅城校区,并发起成立了“严州学子”励志奖学金。同时他还捐资20多万元,用于资助多名贫困大学生上学。在他的影响和牵线下,台胞李宏誉也捐赠30万元建造李家镇长林幼儿园。

汪思孟对故乡的教育事业出手特别大方,但自己和妻子却过着十分节俭的日子。夫妻俩每天粗茶淡饭,他身上的衣服、裤子和皮带,还是在新安江农贸市场花了150多元买的。

这是叶对根的深情,是血浓于水的感动。

汪思孟夫妇与第一届严州中学梅城校区“严州学子”合影

和平使者  游走两岸

在加拿大40多年,汪思孟十分热心侨务事业。他身体力行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为促进中加两国友好关系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加拿大多伦多华侨中,他是一名受人尊敬的侨领。

同时,他还利用在台湾的人脉关系,往返大陆与台湾之间,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汪老看来,“九二共识”是海峡两岸建立互信的基础,他态度鲜明地反对“台独”,在华人华侨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原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万里等在出访加拿大时都亲自接见过他。原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原重庆市市长黄奇帆等还特地到汪老家中拜访。原国家主席杨尚昆亲自邀请他到中南海的家中做客,感谢他一直以来为中加两国的友谊所做的工作,感谢他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架“爱心桥”、牵“金丝带”。

汪思孟说:“祖国强大,海外华人的腰杆子就坚挺,脸上就有光彩。那年,航天英雄杨利伟到加拿大访问,当地的华人华侨奔走相告,因为祖国的太空飞船飞得越高,华人华侨的头就昂得越高。G20杭州峰会成功举办,也是给海外华侨华人提气了。”

“祖国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特别是这几年的变化可以说是一日千里。”汪思孟说道,“现在的加拿大人对中国已经刮目相看,见到我们华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说Chinese。这一代共产党人了不起!习近平主席了不起!”

而每一次回建德,汪老都有新的惊喜。建德的城市建设越来越美,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作为从这里走出去的客家人,他感到非常的自豪和骄傲。汪思孟还记得刚开始回到家乡的情景,那个时候家乡还是比较落后的,他每次回国前都会买很多东西,一切外国货很受欢迎,他常常为回国探亲行李是否超重而烦恼。现在不同了,国内什么东西都有,世界各地的东西在国人看来都不稀罕,想来想去也没什么可带的。反倒是每次从国内回加拿大,要大包小包地带一些土特产。

如今已是93岁的汪思孟,虽已在国外定居,但他最希望的还是能够告老还乡,一片竹林、一池荷花、一方田地、一间陋室,在他看来已是足矣,他只想让儿孙们来续写这段绵延不断的亲情。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